發布日期: 2023-6-26 10:44:20 | 信息編號: 3905334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6月25日,臨沂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臨沂市城市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剛、臨沂市市政管理服務中心主任陳偉、臨沂市氣象臺天氣預報員張蕊,向大家介紹汛期氣象預測和城市防汛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臨沂市城市管理局大力推進城市內澇治理,推動城市防汛工作發生根本性、全方位變化,連續多年實現城市安全度汛。
加大投入、綜合施策,全面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排水防澇體系。臨沂市將內澇治理作為城市建設、更新的重要一環,用好“政策、資金、項目”,實施工程帶動戰略,推動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全面提升。
堅持規劃引領。依據城市排水防澇規劃,2019年以來,市區兩級累計投資28.74億元,新建、改造排水管網134公里、方涵16.7公里,治理積水點69處,臨沂城區歷史上的重要易澇點逐步消除。目前市級管理泵站82座,總排水能力約75萬m³/h,其中大型強排泵站9座。所有泵站均按照標準建設雙電源(雙回路)或使用移動發電車保障應急供電,大幅提升應急排澇能力。目前城區發生一般性降雨不會發生積水現象,遇強降雨積水能夠在降雨結束后及時消退。
堅持系統發力。暢通排水系統的關鍵在于貫通主要水路。臨沂城區通過建設大型排水方涵、強排泵站等方式,先后打通了五洲湖南片區、八一路片區、宏大路片區等十余處大片區的排水主通道,同步改造沿線周邊管網,形成“管網-主涵-河道”的完整暢通的收集排放體系。所有新建工程雨水管網、方涵等設計重現期執行大城市中心城區5年一遇標準上限值,實現最大排水功能。這些片區治理成效十分顯著,特別是北城新區的武漢路周邊、五洲湖南片區、蘭山老城區的八一路片區在治理后的幾次強降雨中未發生積水現象,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治理前后的巨大變化。
堅持綜合治水。做好各類涉水工程結合文章,加快推進老城區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市管區域2023年前完成36條道路、81.5公里管網改造,并對780多公里雨污水管網進行檢測修復。全面實施北城新區雨污錯接整治,先后治理293公里市政管網以及180多個小區、單位等排水單元內部錯接問題,恢復從排水戶到管網的全程分流,提升管網運行效能。
四級聯動,優化流程,全面構建協同高效的防汛指揮體系。嚴格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壓實壓緊各級各部門責任,確保響應快速、組織有序、流程順暢。
完善組織領導。建立市級統籌、屬地管理、條塊結合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城市防汛工作機制,暢通指揮體系,發揮最大合力,全市15個縣區(開發區)、22個街道、385個社區全部成立城市防汛機構,對中心城區防汛實行統一指揮,加強對各縣的防汛指導協調,形成上下聯動、全市一盤棋的城市防汛工作格局。
完善制度流程。建立會商決策、預警發布、指令下達、響應啟動、信息報告的閉環式防汛模式,對照最新標準修訂完善城市防洪、城市防汛、閘壩調度、車輛布防等預案方案,組建城市防汛專家庫,健全制度依據和技術支撐,推動城市防汛工作邁上規范化、標準化軌道,提升整體應汛效能。
完善監督考核。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對各級各部門防汛責任落實、預案制定、隊伍組建、物資儲備、重點部位防范等情況進行檢查督導。汛前開展多層次檢查,縣區、部門自查、市級抽查,有效消除風險隱患。汛中實行“一雨一考核”,對每次降雨應對情況進行通報,抓好問題整改。汛后全面總結,梳理短板不足,系統改進提升。
夯實人防,強化技防,全面構建智能精準的信息化平臺體系。對標先進地市提升防汛隊伍能力和物資裝備,排水防澇信息化建設達到省內領先、國內一流水準,大幅提高應急防汛效率。
打造多元化防汛隊伍。按照“屬地為主、多級保障、專業應急”的原則組建城市防汛隊伍,臨沂城區現有搶險隊伍114支、5800人。根據需要調動應急、消防、軍分區、武警等專業力量,動員社會專業組織參與防汛搶險。每年開展演練培訓,提高隊伍實戰能力。
打造高端化物資裝備。堅持“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全市共有城市防汛物資儲備倉庫55處,備齊備足編織袋、擋水板、警示牌、防汛雨具等常用物資和排水泵、救生艇、挖掘機等搶險設備。全市各縣區移動排澇泵車全覆蓋,移動排澇能力達到4萬立方/小時,在應急排澇除險中發揮重要作用。
打造智能化防汛平臺。運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研發智慧排水防澇平臺,包括12個應用系統,實時監測城區400余處低洼區域積水深度、河道水位、排澇流量等信息,并共享公安交警道路視頻監控和氣象、水利等部門數據,建立起全方位、立體化的內澇監測一張圖。同時實現130多座閘壩、泵站的遠程控制、一鍵啟閉,依托車輛管理系統和視頻對講系統科學指揮防汛車輛、人員。平臺自運行以來,對每次降雨進行精準監測預警,為防汛決策指揮提供強大信息支撐。
聚焦關鍵,一處一策,全面構建科學有力的防御搶險體系。2019年以來,共有效應對37次強降雨天氣,迎戰臺風“利奇馬”、“煙花”、“梅花”,防范沂河60年一遇洪水和臨沂市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第二多值降水,保障城市未發生較大災害損失和人員死亡。
強化預警響應聯動。汛期全天候監測雨情水情汛情,氣象部門發布重要天氣預警時,第一時間報告同級防汛指揮長并建立直達社區防汛責任人的臨災暴雨預警 “叫應”機制,確保預警全覆蓋。各級防汛責任人在接到指令后,半小時內到崗到位。統籌城市防洪和防汛、外河和內河、上游和下游,建立河道、水系聯排聯調機制,密切關注沂河等主要河道行洪,保證城區積水高效外排。
強化重點部位防控。深刻汲取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事故教訓,對中心城區重點部位“一處一策”落實預案措施,做到定人、定崗、定責。明確城區容易出現積水內澇的34個鐵路涵洞、74個立交下穿、35個地下過街通道、隧道的專門值守人員,安裝積水警示系統,施劃涉水警戒線,配備警示牌、擋水板、沙袋等物資,發生較深積水時及時實施交通管控。明確66 個地下商超、24 個公共建筑地下車庫、389 個小區地下車庫以及地下人防設施的管理主體和搶險人員,行業部門加強調度監督,遇極端天氣落實關停措施并提前疏散人員。明確城區307條主要道路的巡查搶險責任人,降雨期間加強雨水口值守、助排,清理倒伏樹木、圍擋、廣告牌等,對積水較深區域設置警戒、實施機械強排,防止道路出現大面積積水現象。
強化重要領域防范。相關部門按照分工抓好地質災害、學校、在建工程、企業等度汛管理,高鐵站、飛機場、汽車站等管理運行單位加強場站排澇,屬地落實搶險責任,確保人員安全。市政公用設施管理部門加強極端天氣設施巡檢,落實備用方案和應急設備,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建立城市熔斷機制,一旦預判可能發生較大范圍積水險情,果斷停工、停業、停課、停運,將災害降至最低。
強化人員轉移避險。全面排查老舊小區、危房、老年房、自建房等薄弱環節并建立臺賬,逐一落實包保責任,制定轉移方案,明確轉移責任人、轉移路線、轉移地點和安置措施。加強降雨期間巡查,對受威脅區域人員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確保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大眾網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