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的綜合利用,形成了網狀的開發布局,實現‘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效果。”
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形成四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
一、建筑地塊是分流與回用的重點
在小區采用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匯聚并吸收雨水,通過植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滲入地下。沿小區道路設置生態濾溝將路面雨水收集、過濾、凈化后排入雨水花園。富余的雨水溢流至下沉廣場形成景觀水體或進入收集池進行凈化、滯蓄。


二、道路是地表徑流的重要來源。
雨水從道沿豁口流入隔離帶下凹式綠地,卵石、爐渣、砂子構成的濾層就像海綿一樣凈化和存儲雨水。多余的雨水,通過高于綠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滲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調蓄池。


三、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
城市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區域,匯聚到由黃砂構成的速滲井,回補地下水。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四、中央雨洪系統——調蓄樞紐
城市道路立體交叉,可直接將兩側二、三個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等設施全面收集,同時,通過間接雨水轉移泵站對區域約25平方公里的雨水收集,最終形成大大小小的雨水景觀水面,并通過工程設施凈化,調蓄,溢流功能,成為城市雨洪管理的綜合性慪紐項目。這套系統兼具“雨水廊道”、行洪廊道,慢行廊道,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的存儲和回用,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態項鏈和廣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四級雨水綜合系統核心在于“利用”,將帶有污染物的雨水經過多重過濾處理,滲入地下水或注入蓄水池,解決城市水資源問題,實現變廢為寶。(來源:深圳市海綿雨水利用科技有限公司 MR,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