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相關技術對重金屬廢水進行處理并非重金屬廢水處理的最終目的,重金屬廢水處理要求廢水中重金屬含量達到相關標準后,應對重金屬廢水進行資源化處理,即廢水的資源化處理和重金屬的資源化處理。現階段,我國在重金屬廢水資源化領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且被成功運用至部分實際重金屬廢水處理工程當中,相關資源化技術主要包括兩方面:
1基于膜集成技術的含銅廢水處理:2013年,浙江省某工程施工后產生了大量的含膠體和重金屬Cu的工業廢水,地方環保部門和該工程單位環境部門根據所選納濾膜的分離特性與納濾處理前后水樣的導電率,進而對廢水中含有的cu進行截留,節流范圍為85.3%,相應的截留分子量的范圍為756Da,在膜集成技術處理后,廢水中的Cu濃度由138.2mg/L降至1.79mg/L,且廢水的導電率也降至5.7us/cm,使出水水質較好地達到了生產用水要求。同時,經處理后的濃縮廢水被轉移至回收濃縮系統和萃取系統進行回收和萃取,最后經由電解將水中殘留的cu予以回收,基本實現了該工程廢水處理的閉路循環,而后該重金屬廢水資源化工藝被臨近地區的相關工程所使用,且地區基于該工藝的含銅廢水中可回收的電解銅約為100t/年,較好地實現了含銅廢水的資源化處理。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2基于混凝沉淀與膜處理相組合的蓄電池廢水處理:2014年,廣東省某化工企業利用混凝沉淀與膜處理相組合的工藝對廠內蓄電池廢水進行處理,通過在蓄電池廢水中加入石灰、NaOH對廢水的pH進行調節,并使重金屬離子形成沉淀,而后利用將沉淀物同廢水進行分離,在此基礎上借助微濾和納濾等膜處理技術將蓄電池廢水中殘留的重金屬離子進一步分離。結果表明,經過混凝沉淀后,廢水中的大部分重金屬離子被去除,而膜處理后,廢水中鉛、鎘的濃度分別為0.3mg/L和0.02mg/L,回收率也達到72.5%,能夠基本滿足工業生產和排放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