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污水處理主要構筑物及設計參數
① 格柵
采用GL型鏈條回轉式多耙平面格柵除污機2臺,柵條間距為20mm,通過時間設定或柵前、后液位差定時清除柵渣。
② 調節池
利用原有設施(原雨水排水泵站前的調節池),有效容積為1280m3。設液下攪拌器4臺,可通過實際生產情況確定啟、停臺數,單臺攪拌器功率為7.5kW。利用原有雨水提升泵房,將其中的雨水排水軸流泵更換為4臺潛水提升泵,3用1備,單臺潛水泵Q=600m3/h,H=300kPa。
③ 微渦旋反應沉淀池
按處理水量為1500m3/h考慮,分成兩組,對稱布置,并聯運行,單組處理水量為750m3/h。主要設備包括:列管式不銹鋼靜態混合器2臺,不銹鋼翼片隔板反應設備2套,乙丙共聚接觸絮凝沉淀設浮油管,排泥管備,回收及閥門2套等。采用DN500、L為3.0m的直列式混合器,不銹鋼材質,采用法蘭連接,安裝在進水管上,水頭損失≤5kPa,混合時間為3s。混凝劑投加在直列式混合器前端加藥口處。采用豎向流翻騰式絮凝池,池中設星形絮凝設備,材質為改性PVC。設計流速分為3級:一級流速為0.12m/s、二級流速為0.09m/s、三級流速為0.06m/s,絮凝時間為11min。在絮凝池后設置過渡段,采用配水花墻進行配水,配水花墻開 150mm的孔,過孔流速約為0.06m/s。采用異向流V形沉淀池,斜板安裝傾角為60°,上升流速為2.2mm/s,采用5根穿孔集水槽集水,以保證出水均勻。集水槽采用潛流孔集水形式,以防沉淀池中的浮油流入下一個處理單元。集水槽上形成的浮油通過集油管人工定期清除。采用重力斗式排泥,排泥管為DN200,每根排泥管管端設置手動蝶閥、電動蝶閥各一個,快開緩閉定時排泥。通過PLC設定時間實現自動排泥,絮凝池一般一周排泥2~3次;沉淀池一般每天排泥2~3次,大約15d大排泥一次。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④ 中間貯水池及加壓泵
中間貯水池有效容積為750m3,設中間加壓泵3臺,2用1備,單臺Q=750m3/h,H=320kPa,將沉淀池出水加壓送往雙層過濾器。
⑤ 雙層過濾器
設2臺,每臺直徑為5m,高為13.8m,分為雙層(為節省占地,相當于2臺6.9m高的過濾器疊加使用)。雙層同時運行,單臺單層反洗。濾速為20~25m/h,濾前水懸浮物≤30mg/L,油≤5mg/L;濾后水懸浮物≤3mg/L,油≤1mg/L。單層采用雙層濾料(無煙煤及石英砂),無煙煤粒徑為1.3~1.5mm,厚度為1.2m;石英砂粒徑為0.8~1.0mm,厚度為1.2m;卵石墊層厚度為0.1m;反洗水強度為25m/h,反洗水壓力為350kPa,反洗空氣強度為25m/h,反洗氣壓力為70kPa;通過壓差或時間控制反洗,每次反洗時間約10min。
⑥ 清水池、雙層過濾器反洗泵及回用水泵房
清水池分2格,單格有效容積為700m3。設雙層過濾器反洗泵2臺,1用1備,單臺Q=785m3/h,H=350kPa。設回用水供水泵3臺 (其中1臺為變頻調速泵),2用1備,單臺水泵Q=750m3/h,H=500kPa,供水壓力按滿足現有供水管網最不利點的供水壓力調整。 當微渦旋反應沉淀池出水水質達到供水水質要求時,中間供水泵停止運行,中間水池的貯水通過與清水池隔墻上部的溢流孔進入清水池,由回用水供水泵加壓外供
⑦加藥、加氯系統
混凝劑采用堿式氯化鋁(PAC),最大投加能力按60mg/L設計,實際運行投量為25mg/L。設溶藥池、貯藥池各一座,采用計量泵加藥。采用PAM作助凝劑,最大投加量按0.5mg/L設計,實際投量為0.2mg/L。設溶藥池、貯藥池各一座,采用計量泵加藥。消毒劑為二氧化氯,現場制備,采取混凝前加氯和濾后加氯相結合的方案,以使回用水余氯量達到0.5~1.0mg/L以上。
⑧污泥處理
污泥調節池有效容積為430m3,內設攪拌機2臺、立式泵2臺(1用1備,單臺泵Q=100m3/h,H=250kPa)。污泥濃縮池設于污泥調節池上部,由柱子支撐,直徑為 12m,內設濃縮機1臺。濃縮后的污泥由臥式渣漿泵加壓送往板框壓濾機進行脫水,采用臥式渣漿泵3臺,2用1備,單臺Q=25m3/h,H=400kPa。設100m2板框壓濾機2臺,板框壓濾間面積為120m2,二層框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