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焦一般分為土法煉焦及機械煉焦,隨著技術的發展更新及日趨嚴格的環保要求,土法煉焦已基本淘汰,目前的煉焦以大型機械煉焦為主。煉焦生產過程中主要產生三股廢水,分別為:除塵廢水、剩余氨水以及酚氰廢水。除塵廢水主要產生在運煤、備煤、出焦、濕法熄焦過程中,該股廢水的特征為懸浮固體較多,含有少量酚、氰等污染物,通常經澄清或沉淀處理后可返回至工藝中重復利用。剩余氨水主要由焦化原煤中的結合水以及化合水在冷凝器中形成的冷凝水和粗煤氣在氨水噴淋降溫時的冷卻水組成。剩余氨水中含有高濃度的氨、焦油等物質,是焦化廢水中水量最大的一股廢水,廢水量占全廠廢水總產生量的50%以上,一般需要經過蒸氨處理后再排入污水處理設施。酚氰廢水是在焦化化學產品加工過程中與物料直接接觸所產生的廢水,主要來自焦油、粗苯等加工過程的蒸汽冷凝水及粗煤氣終冷冷卻水等。酚氰廢水是焦化廢水中的重要代表性廢水,產生于不同化產加工過程中,因而廢水中污染物成分復雜,主要含有酚、氰、硫化物等。此外,煉焦過程中還會產生少量濃度較高、組分較復雜的脫硫廢液,煤氣管道水封水等廢水。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焦化廢水作為典型有毒難降解工業廢水,對其污染物組成和水質特性的分析是選擇高效經濟廢水污染控制技術的前提。侯紅娟采用GC/MS對寶鋼焦化廢水的測定顯示,廢水中含有12類100多種有機化合物,苯酚類物質濃度最高,其次為苯胺、喹啉、萘等。張萬輝等采用XAD大孔樹脂分離GC/MS測得焦化廢水中含有15類558種有機物,疏水酸性酚類及親水性苯胺、苯酚、喹啉、異喹啉對焦化廢水有機物總量的貢獻大于70%;同時對焦化工藝過程中有機污染物排放源解析表明,多環芳烴和喹啉類在焦油分離液和脫硫廢液中的濃度較高,可為焦化廢水水質處理提供參考。甲酚、甲基苯酚等酚類物質易于降解,實際工程中10h即可將濃度高達500~1000mg/L的酚類完全降解;喹啉、吲哚、吡啶、聯苯等在厭氧環境下降解性能較好,但在好氧環境下降解性較差,且對苯酚的生物降解抑制顯著;李詠梅等對缺氧條件下含氮雜環化合物降解規律的研究發現,吡啶完全降解需24h,而吲哚、吡啶、異喹啉、甲基喹啉的完全降解需要50~60h。因此,對焦化廢水處理工程進行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廢水組分及其降解規律,基于不同的污染物種類、性質及目標,選擇經濟有效的工藝流程及運行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