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淀粉廢水是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產淀粉的過程中產生的廢液,屬于高污染廢水,COD含量可達10,000,mg/L以上,不加處理將其直接排放會造成環境水體缺氧,使水生生物窒息死亡。目前,我國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有數千家,年加工馬鈴薯規模近300萬t,在馬鈴薯淀粉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平均每生產1,t淀粉,需排放5,t的廢水,其廢水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若直接排放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危害。淀粉廢水的資源化利用主要包括發展生態農業、回收蛋白以及生產新能源3方面,其中用淀粉廢水生產新能源包括生產沼氣、生物制氫、發酵產乳酸等。但目前只有少部分馬鈴薯廢水會經過處理后再排向外界環境,大部分廢水直接就近排放于周圍河流等水體中,或用于土地澆灌,由此造成的區域性水體污染和惡臭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通過微生物發酵,使馬鈴薯淀粉廢水變廢為寶,不僅能解決馬鈴薯淀粉生產廢液直接排放的污染問題,而且能提高馬鈴薯的附加值,減少資源浪費,可以達到處理廢水和生產生物活性物質的雙重目的。近年來,隨著水資源匱乏和水污染問題日趨嚴重與需水量迅猛增加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內對馬鈴薯淀粉廢水的處理及綜合利用研究逐漸成為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關注熱點,馬鈴薯淀粉加工產生的廢水處理技術受到高度關注。
通過試驗得出結論:實驗測得馬鈴薯廢水原液的COD值為16,286。工廠所排出的馬鈴薯廢水COD值一般在5,000~30,000之間,因此實驗室所制得的馬鈴薯廢水的COD值符合標準且趨于中間水平。6種菌株處理馬鈴薯廢水效果最佳的菌株為青霉菌和擬內孢霉酵母菌,發酵時間為5,d。通過青霉菌與擬內孢霉酵母菌馬鈴薯淀粉廢水發酵研究正交實驗分析及相關性分析,發現在50,mL馬鈴薯淀粉廢水中,青霉菌的接種量為2%,,擬內孢霉酵母菌的接種量為3%,,25,℃培養6,d,COD去除率能達到最大,為62.38%,。兩種菌的添加量對COD去除率影響較大,呈現負相關性。處理天數對COD去除率影響較小,呈現正相關性。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