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糞池(septic tank )是世界上最普遍應用的一種分散污水處理技術(初級處理),具有結構簡單、管理方便和成本低廉等優點,既可以作為臨時性的或簡易的排水設施,也可以在現代污水處理系統中用作預處理設施,對衛生防疫、降解污染物、截留污水中的大顆粒物質、防止管道堵塞起著積極的作用。目前在我國,幾乎每一個城市建筑物都設有化糞池,安裝了水沖廁所的鄉村分散家庭一般也設有化糞池。而隨著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的普及,國外許多國家逐步取消了化糞池的設置,但是化糞池仍在鄉村分散污水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作為人類發明的第1種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在現代排水與污水處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改善人類的生活衛生與居住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總體而言,由于被認為技術過于簡單、處理性能也很初級,化糞池技術越來越不被學術界所關注。隨著現代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特別是深度脫氮問題日益突出,化糞池還面臨存廢問題。本文簡單回顧化糞池技術的發展歷程,探討該項技術在當前鄉村分散污水治理中的應用方向。
1化糞池技術的產生和原理
1. 1化糞池的產生
最早的化糞池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歐洲。1860年,法國研究人員在住宅和集糞坑之間設計了一個“箱”,并且這個“箱”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均深人水面下以形成水封。1881年,法國《宇宙》雜志報道了這個“箱”,并稱之為“MOURAS池”,其以去除大部分固體污物,還可以產生較清澈的液體用于灌溉土地。這便是現代化糞池的先驅,后來也被認為是人工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開端。1883年,美國的研究人員設計兩格式池,并利用自動虹吸管進行間歇出水。1895年,英國研究人員對一種類似于“MOURAS池”的改進工藝申請了專利,并稱之為化糞池(septic tank )。隨后,化糞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應用;然而,由于池內產生的氣體對底泥的擾動性較大,導致出水中懸浮固體濃度較高,影響其回用于農田,人們開始研究如何有效地分離污水中的液體和固體,因此兩格式、三格式化糞池應運而生,并至今仍被廣泛應用。1905年,德國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雙層沉淀池(imhoff tank ),池子內部分別完成沉淀和厭氧消化的過程,這就是目前在小型污水處理廠常見的隱化池。
1. 2化糞池的原理
化糞池作為生活污水的預處理設施,其利用了厭氧發酵和靜置分離的原理川。在重力作用下,生活污水中的大顆粒物質沉降(形成沉渣)或上浮(形成浮渣),同時通過厭氧發酵作用將有機物進行部分降解,進而實現污水的初步處理,滿足簡易排水要求,或者有利于后續排水及污水處理。如圖1所示,污水在化糞池內逐漸分離為3層:浮渣層、中間層和沉渣層。比重輕的物質(油類)或夾帶氣泡的絮團向上懸浮,形成浮渣層,比重較大的固體沉淀在底層。在兼性/厭氧菌作用下,污水中的污染物質分解產生CH4,CO2和H2S等氣體。經過充分穩定化后,清掏的固體可以作為肥料,中間層的液體在環境要求不高時可以直接排放,否則須進人后續處理單元進行進一步處理。上層浮渣和底層沉渣需定期清掏,以免影響化糞池的處理效果。由于化糞池并不能使污染物徹底礦化,其出水中仍然含有較高的污染指標(包括COD,氨氮、SS等),化糞池有時也被視作較為原始的、低效的厭氧污水處理技術。2基于傳統化糞池的常規分散污水處理技術。
2. 1傳統化糞池及其輔助衛生排水的功能
傳統化糞池作為簡易排水措施或預處理單元,其主要功能是截留較大的固體顆粒物并對有機物進行部分降解,降低后續處理單兀負荷和減少管道堵塞的風險。傳統化糞池大多采用隔墻或隔板進行間隔,構成多格化糞池,研究結果發現多格化糞池的處理效果要好于單格化糞池,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三格化糞池,如圖2所示。生活污水進人到第1池,池內糞便等開始發酵分解,因比重不同,池內開始分層。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和靜置分離,中層液體含蟲卵、病原體、大顆粒較少,隨后經過連接管進人到第2池,沉渣和浮渣物質則被截留在第1池內繼續分解。流人到第2池的中層液體進一步發酵或發生固液分離,其中的大顆粒物質較第1池顯著減少。第2池的中層液體繼續進人到第3池,此時第3池內液體基本腐熟,病原菌、蟲卵得到有效去除。第3池主要起儲存、沉淀作用。三格化糞池的出水可以滿足排人城市下水道的水質要求,與城鎮污水處理廠綜合排放標準(CB 18918-200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05)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近年來,我國各地紛紛開展鄉村分散污水治理、鄉村改水改廁等活動,三格化糞池是我國農村改廁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污水處理設施。由于傳統化糞池簡單易行且費用低廉(幾乎無運行費用),其作為輔助衛生排水的初級污水處理設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一些地方將傳統化糞池視為最終的環境排放技術,則是賦予化糞池不可承受之重。
早期的化糞池大多是現場構筑,建筑材料以磚砌或鋼筋混凝土為主。現場構筑時,化糞池的內外防水性至關重要;即使修建時注意到防滲漏在使用過程中其內部也會由于污水酸化的腐蝕作用而漏水,或者發生板結現象,影響處理效果。近年來,工廠化預制的聚乙烯和玻璃鋼化糞池得到推廣應用。預制的化糞池質量易控,大規模工業化制造也有利于降低成本。從材質上說,聚乙烯和玻璃鋼材質還解決了傳統磚砌和鋼混材質易滲漏、不耐腐蝕、壽命短等缺點。
2. 2基于傳統化糞池的自然處理系統
自然處理系統指的是利用自然過程來進行污水處理,該過程主要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來達到污水處理的效果,如氧氣擴散、過濾、吸附、氧化還原、生物轉化、光合作用、植物攝取等功能,而在所有自然處理系統前都需要一些預處理單兀來去除固體,防止其對配水、滲濾系統的阻塞,毫無疑問化糞池是首選預處理單元;因此化糞池作為初級污水處理設備,與自然處理技術(土壤滲濾、人工濕地、人工潛流、穩定塘等)相結合是常見的分散污水就地處理系統(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由于歐美等國的鄉村分散地區地廣人稀,應用自然處理系統較為普遍。據報道,美國大約有25%家庭使用了分散污水就地處理系統,最常見的是化糞池/土地滲濾處理系統;澳大利亞運行的分散污水處理系統中至少75%以上采用化糞池/土地滲濾處理系統;歐洲大約有26%家庭的分散污水使用化糞池/自然處理系統。近年來,我國應用自然處理系統建成了為數不少的鄉村分散污水處理設施,但真正發揮污水處理功效的不多,主要原因是安裝不當和缺少必要的運行維護。自然處理系統的優缺點是相對的,當自然資源的“價格”較低時,采用自然處理系統有利于降低成本,耗能低,幾乎無運行成本,缺點則是建設和運行過程不太容易標準化,設計和施工質量控制較難,污水處理效果受自然因素影響顯著,因此在選擇自然處理系統時應因地制宜,在我國人口密集的鄉村分散地區應謹慎選擇自然處理系統。
在自然處理系統中化糞池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各州陸續出現了分散污水處理系統失效的現象,嚴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域,其中化糞池管理不善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美國環?偸鹣嗬^出臺了相關的指導性文件,確保分散污水的處理系統不會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危害!稑I主指導手冊一化糞池系統》和《業主檢查手冊一化糞池系統》為業主詳細介紹了化糞池的功能、安裝及運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也明確了業主應對化糞池系統進行定期檢查、維護;《分散污水處理系統管理手冊》為管理機構提供了不同處理系統的管理指導方針,積極推動分散污水治理的教育和公眾參與。英國在《英國規范BS 6297-2007》中為化糞池系統制定了設計規范,并在其他相關立法對化糞池規格、運行和維護等進行了規定,如在《水資源法》中明確規定:未經有關部門允許,任何向受納水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排放污染的行為均視為刑事犯罪,其中排污行為包括排放化糞池出水;《建筑法》中明確規定化糞池的建造必須向當地管理部門申請,并在獲得準許后方可建造;《公共健康法》中等也有相關規定。
我國開展分散污水的治理工作較晚,并沒有制定化糞池相關規范,而已制定的適用于城市排水系統化糞池的相關規范可以為其借鑒。如《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 27-2005)規定了化糞池設置要求;《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5-2010 )規定了化糞池選址、設計、清掏周期等要求;然而我國并沒有出臺化糞池相關的管理條例,地方政府也沒有對化糞池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且沒有統一的管理機構。根據各地方政府的規定,住宅區化糞池一般由市容管理部門或物業公司管理,非住宅區化糞池則由產權單位或使用者管理。盡管政府已經明確化糞池責任人,要求責任人對化糞池進行定期清理、維護,而大部分責任人責任意識淡薄,只有在出現事故時才會做應急處理,這就導致化糞池的管理形同虛設,使化糞池的運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國應加快制定適宜于鄉村分散化糞池系統的相關設計、建設、安裝、運行和維護等方面管理規范條例,明確化糞池責任人的責任與義務,加強對化糞池的監管,從而保證鄉村分散污水的有效治理。
2. 3傳統化糞池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存廢
隨著人工強化處理技術的發展,由于處理設施包含較多的構筑物和機電設備,所以稱之為“構造型處理系統”,其利用機電設備為反應過程提供氧氣,而自然處理系統則是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界的氧氣擴散作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主要以生化處理技術為主,在生化處理之前通常需要組合預處理技術,在生化處理之后可能還會組合固液分離技術、消毒等后處理技術。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適用于以村組或社區為污水收集單位的處理模式,通過小型管網系統將污水收集并就近設置污水處理設施對污水進行處理,其實質是“縮小”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的優點是對自然資源的占用少,建設與運行容易標準化,處理效果可控性強,而缺點則是耗能大,運行維護的專業性要求高。
與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相似,化糞池作為預處理單兀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存廢應值得深思。目前化糞池在城市排水系統中的存廢引起了較大的爭議,建議取消的理由是設置化糞池會造成污水廠進水的碳氮比較低,降低脫氮處理效果,并且還會增加市政投資,造成資金浪費;不建議取消的理由是設置化糞池有利于降低后續污水處理廠的負荷和管道堵塞的風險。而我國在相關技術規范、地方行政規范上也出現了意見分歧的現狀,如:廣州、上海等地陸續規定新建住宅建筑取消化糞池的設置,重慶則規定污水處理廠5 km以內的建筑無需設計化糞池;《福建省化糞池設置技術管理暫行規定》中則對在不設置化糞池條件下室外排水管道最小坡度進行了規定,DN300塑料管的最小設計坡度為0. 003 5,而《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2006)中規定DN300塑料管的最小設計坡度為0. 002,可以看出在不設置化糞池情況下鋪設市政污水管網時應比設置化糞池條件下埋深增加近一倍;而其他大部分地區仍然強制在建筑物排水口設置化糞池。然而化糞池在構造型分散污水系統中的設置也存在著分歧,如:浙江省地方標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中規定“黑水不得直接接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主體工程,必須經化糞池或沼氣池處理”,上海市也如此規定;江蘇、福建等地則沒有強制性規定。
筆者認為,在采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時,應取消設置化糞池,理由如下:1)在國內中等發展地區,建設1座合格的家用化糞池,造價大約在2 000元/戶,而投資10 000-15000元/戶足以使鄉村分散污水處理的效果達到相當于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B排放標準的水平(除TP指標外),相對于這一投資而言,2 000元/戶的化糞池建設成本則顯得太過浪費,或者完全沒有必要;2)化糞池大量消耗可生化性有機物,使進水中碳氮比大大低于反硝化脫氮的需求,而對于小型或微型分散污水處理設施而言,外加碳源幾乎完全不可行;3)我國大部分化糞池出現嚴重滲漏現象,調查發現江蘇省常熟市大約1/3的化糞池無出水。因此建議,在采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時,從有利于脫氮、節約建設成本和方便管理的角度出發,應取消設置化糞池。為減少管道堵塞的幾率,應在設計規范中對管徑和坡度進行相應修訂,同時應加強對居民的教育與管理,避免粗大韌性的雜物進人管道。
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技術中,一體式裝備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一體式裝備技術一般以生化反應為基礎,將預處理、生化、沉淀、消毒等多個技術單兀集成在一個裝備中,通常采用整體工廠化制造的方式,適合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程度高,質量嚴格可控,現場安裝簡便,典型代表為日本凈化槽技術。凈化槽不僅有用于處理單戶生活污水的戶用型凈化槽,也有可用于處理單位建筑物和住宅小區生活污水的大中型凈化槽,其廣泛應用于日本鄉村分散污水的治理,調查顯示截止2009年末,日本大約有8. 1%的生活污水采用凈化槽技術處理,其出水水質指標達BOD≤20 mg/L,SS≤15 mg/L,TN≤20 mg/L 。近年來,凈化槽技術也被引人我國,并逐漸在我國鄉村分散污水治理過程中嶄露頭角,目前我國鄉村分散污水治理開展得比較好的常熟市開始大規模引進日本戶用凈化槽技術,在戶用凈化槽安裝過程中,則是取消設置化糞池或原有的化糞池被廢棄。
3強化型化糞池在分散污水治理中的應用
隨著環境排放要求的提高和厭氧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化糞池逐漸被落后于技術之列。升流式厭氧污泥床(UASB)、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和厭氧濾床(AF)等是厭氧污水處理技術的典型,現在也出現利用這些技術對常規化糞池進行改造的強化型化糞池,通過改變化糞池的結構和運行方式等,可以顯著提高化糞池的處理效果,滿足鄉村分散污水的治理需求。
3. 1沼氣化糞池
沼氣化糞池是在傳統化糞池基礎上進行改造,使其具備嚴格的厭氧環境。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經過厭氧微生物分解,大部分轉換成甲烷和二氧化碳,進而達到部分去除污水中可生化有機物的目的,同時殺死污水的蟲卵、病原菌等,還能獲得清潔的能源,產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用作肥料。調查結果顯示,沼氣化糞池一肥料利用的方法對COD ,TN和TP的去除率分別達87. 36% ,78%和94 %,而三格式化糞池的僅為48. 51 % ,6. 83%和24 %。然而沼氣化糞池只能用于高濃度的糞便污水處理,對于混合排放的常規生活污水則不適用。
3. 2 UASB型化糞池
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 upflow anaerobicsludge blanket, UASB )是目前發展最快、應用最廣泛的厭氧發酵反應器。UASB型化糞池(UASB-ST) ,是荷蘭Letting教授在UASB的原理基礎上,對常規化糞池進行改進,即在常規化糞池的頂部設置氣/液/固三相分離器,并且采用上升流式進料,進而提高懸浮固體的去除率,也能提高溶解性組分的生物轉化率,如圖3所示。UASB型化糞池較常規化糞池的有機物去除效率更高,可以得到更好的出水水質。UASB型化糞池反應器的排泥周期較長,1一2年清掏1次即可。
LETTINCA等首次在芬蘭和印尼周邊利用UASB型化糞池處理糞便污水。AL-SHAYAH等和AL-JAMAL等在中、低溫條件下利用UASB型化糞池處理高濃度生活污水,研究發現在17. 3℃條件下可以達到53% TCOD和76% BODS的去除效果;溫度越高,處理效果越好。LOUSTARINEN等〔is〕在低溫條件下利用UASB型化糞池處理黑水與廚余垃圾混合物,發現10℃條件下兩相UASB型化糞池可以去除97%的TSS和91%的TCOD。
近年來,真空廁所技術在全世界各地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利用排污管道內的負壓差將糞尿和少量沖洗水吸人到收集箱內,與常規水沖廁所相比可顯著節水80% - 90%。與常規生活污水相比,真空廁所收集的黑水屬于高濃度糞便污水,其與廚余垃圾統稱為家庭生物性廢棄物。利用UASB型化糞池處理源分離收集的家庭生物性廢棄物被證明是可行的, KUJAWA-ROELEVELD等利用UASB型化糞池對真空廁所收集的濃縮黑水進行處理,發現在15℃和25℃條件下,HRT為30 d時的COD去除率分別為61%和78% ;KUJAWA-ROELEVELD等繼續利用UASB型化糞池處理濃縮黑水與廚余垃圾混合物,發現UASB型化糞池的渣液分離效果較好,在25℃條件下COD去除率可達80%
3. 3填料型化糞池
填料型化糞池是利用填料對常規化糞池進行升級,其中填料可供微生物附著生長,也可起到過濾效果,因此填料型化糞池內形成2個獨立的單元:化糞池單元和填料單元,如圖4所示;S池單元內發生沉淀、厭氧發酵作用,隨后出水以不同方式通過填料單元,有機物再次被厭氧微生物截留(過濾)、吸附和分解,最后達到穩定化。在化糞池單兀填充填料也是填料型化糞池的一種;S池單元內裝有高效彈性填料,利用隔板分為多格式,微生物在填料上附著生長,從而使污水與微生物的接觸面積增加,提高反應效率;出水在沉淀室內澄清后排出。
SHARMA等在印度利用填料型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以陶粒(10 - 12 mm)作為填料。研究發現在不同有機負荷條件下,COD去除率為(88. 6士3. 7 ) % , TSS去除率為(91. 2士9.7)%,病原菌等也得到了去除(90% ),并且發現填料型化糞池對負荷波動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CHEN等在我國哈爾濱地區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利用彈性立體填料處理生活污水,在兩個不同溫度階段的COD去除率均比常規化糞池提高10% 。 KAMEL等設計五格式填料型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污水依次進人不填充填料的第1 、2室,而后升流式通過填充礫石的第3 ,4室,最后降流式通過填充礫石的第5室,并直接排人到土壤中。結果發現第四室出水的細菌總數減少了97%以上,其中埃希氏大腸菌計數為l0^2一10^3 MPN ·(100 mL)-1,且根據WHO污水回用農田指南建議,出水可用于非限制灌溉。填料型化糞池可以作為分散污水處理的備選技術。近年來,我國江蘇地區也嘗試將三格式化糞池擴增為四格式、五格式化糞池,在新增格子中放上碎石、沙子、土壤,再種上一些根莖植物,強化污水處理效果。
3. 4折流板型化糞池
利用厭氧折流板(anaerobic baffle reactor,ABR)技術對傳統化糞池進行改造,可以提高污水與微生物之間的傳質效率,進而提高處理效率。根據其進水方式和結構的不同,分為2種:ABR型化糞池(ABR-ST)和升流化糞池一ABR組合反應器(UST-ABR) 。 ABR型化糞池是在常規化糞池內安裝折流板,將其分為幾個單獨的室,并且通過折板形成自下而上的水流,從而提高出水水質,如圖5所示。而UST-ABR則包含2個單元:升流化糞池單元和厭氧折流板單元,如圖6所示。在升流化糞池單元內主要發生沉淀和厭氧發酵反應,升流式運行方式可以通過重力沉淀和污泥床截留作用來提高懸浮物的物理去除效果,再進一步被厭氧菌所分解;厭氧折流板單元是強化單元,進一步將剩余揮發性脂肪酸和小分子有機物等轉化成沼氣。
陳志強等在我國哈爾濱地區低溫條件下利用ABR型化糞池處理生活污水,結果發現在不同H RT時,與常規化糞池相比ABR型化糞池的COD去除率提高了12%一21 % o。NASR等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利用折流板對傳統化糞池進行改造具有埋地式、施工簡單和節能等優點。
SABRY等在埃及某村莊利用UST-ABR處理生活污水,并在折流板單元填充礫石以增強微生物作用和過濾效果,結果發現出水水質有很大的提升,COD,BOD和TSS去除率分別為84% ,81%和89 %,并且出水可以達到埃及的直接排放標準。SABRY等又對埃及分散污水處理技術進行評估,包括活性污泥法、氧化溝、生物濾池、氧化塘、曝氣塘和UST-BR技術,對比多種處理技術的建設、運行和維護費用。結果表明從占地空間和建設、運行、維護費用方面來說,U ST-A B R是最佳的分散污水處理替代技術。
綜上,強化型化糞池在保留傳統化糞池簡單易行、投資少、耗能低等優點基礎上,強化了其對有機污染物、病原菌的去除,而其對氮、磷的去除卻幾乎不起作用。因此在對脫氮除磷要求較低的地區,可以考慮強化型化糞池;而在我國一些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地形條件較為復雜的地區,則可考慮強化型化糞池來取代傳統化糞池作為污水處理設施。
4化糞池技術在構建面向資源化的鄉村分散衛生系統中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常規衛生排水模式的種種弊端日益凸顯,除處理成本高外,包括對有限的可再生水源的過度開發;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對廢水中有價值成分的浪費;對有效去除污染物的難度增加。國內外研究者們紛紛提出了下一代的衛生排水理念,以生態衛生(ecological、anitation)、面向資源化的衛生(resource-oriented sanitation)和可持續衛生(sustainable sanitation)理念等為代表。這些理念在目標上是一致的,技術手段也相似,都是通過資源的回收與利用來提高衛生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性,筆者以面向資源化的衛生模式做討論。在面向資源化的衛生系統中,其關鍵性技術是利用節水的源分離收集技術和資源化處理技術對生活污物進行收集、運輸和處理、利用,既能節約資源,減少能耗,改善人居環境,還能夠獲得清潔能源,產生高濃度的有機肥料。目前,構建面向資源化的衛生系統主要采用2種技術路線,一是基于無水廁所技術,二是基于真空源分離技術。基于無水廁所的技術主要以生態堆肥廁所為典型代表,在不需要或需要極少沖洗水的同時,即可在收集容器內完成糞便等排泄物的穩定化,并最終被資源化利用。基于真空源分離的技術路線包括真空收集(真空廁所、真空廚余收集器)、真空傳輸和厭氧資源化技術。利用化糞池技術對源分離收集(真空廁所)的生活廢棄物(糞尿、廚余垃圾和少量水)進行資源化處理已經被證明是可行的,如UASB一化糞池、升流式化糞池。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具備現實的經濟能力和迫切的公共需求來普及鄉村分散污水與垃圾的治理。而鄉村分散地區內人口規模小、居住密度低,非常不適于采用常規集中式衛生排水模式;且鄉村分散地區緊鄰農業生產,非常有利于污水垃圾中有用資源的回收利用;因此,在我國鄉村分散地區開展面向資源化的衛生系統工程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夠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保證鄉村分散地區生態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鑒于化糞池技術具備結構簡單、運行維護方便和成本低廉等優點,其在構建面向資源化的鄉村分散衛生系統中是關鍵性和最適宜的技術之一。在采用真空源分離技術的地區,化糞池技術的選取也應因地制宜。在附近存在大量可被利用沼氣原料(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的地區,應選取沼氣型化糞池;而在附近沒有可被利用原料的地區,通過對化糞池技術的改進、升級,強化處理效果,實現人糞尿等的衛生和無害化標準,最終以有機肥形式被資源化利用。我國鄉村分散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全面推廣以水沖廁所為標志的衛生技術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在這些地區,可以考慮強化糞尿的收集管理以及就地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化糞池技術也可以大顯身手;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在開發源頭的節水衛生技術和終端機械化施肥(有機肥)技術的同時,研究開發面向后端有機肥利用的高效、安全同時運行管理又很簡便的就地化糞池技術。具體參見污水寶商城資料或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5結語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我國鄉村分散污水的治理迫在眉睫。由于化糞池技術簡單易行,建設運行費用低,且可用于資源化處理,因此在我國鄉村污水治理中仍應予以重視。
對于常規的鄉村分散衛生排水而言,僅靠傳統化糞池并不能滿足環境排放的要求。當規劃采用傳統化糞池/自然處理系統時,應加強對化糞池設計、安裝與運行的管理,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當規劃采用構造型分散污水處理系統時,從有利于脫氮和節約建設成本的角度,建議取消設置化糞池;在對脫氮除磷要求較低的地區,可以考慮采用強化型的化糞池,使出水滿足環境排放要求。
我國鄉村分散地區具有發展與應用面向資源化的衛生系統的諸多優勢,而在構建面向資源化的鄉村分散衛生系統中,化糞池技術是最適宜和關鍵性的技術之一,其選取應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我國迫切需要在開發源頭的節水衛生技術和終端機械化施肥(有機肥)技術的同時,研究開發面向后端有機肥利用的高效、安全同時運行管理又很簡便的就地化糞池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