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三維熒光(EEM)光譜技術,對上海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改良型AO法組合工藝運行過程中的各種溶解性有機物(DOM)進行分析,并對比研究傳統好氧活性污泥法曝氣池出水和A/O脫氮工藝硝化池出水DOM 的 EEM 光譜的遷移變化特性。結果表明,各種DOM中主要的熒光物質有類蛋白質(熒光峰A和B)及類腐殖質(熒光峰C),經改良型AO法組合工藝處理后,熒光峰的強度降低了14%~60%,同時類蛋白質和腐殖質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腐殖酸溯源表明DOM中的腐殖酸以微生物代謝產生的帶有熒光基團的腐殖酸類為主。
城市廢水中的有機質按粒徑大小(一般以0.45微米或0.22微米為界)可分為顆粒有機質(POM)和溶解有機質(DOM)兩大類,其中DOM約占到總有機物的30。~40。,是污水處理的主要對象,影響著活性污泥的動力學活性和絮凝特性。DOM的主要組分是溶解性微生物產物(SMP),包括糖類、蛋白質以及在生物處理過程中相對穩定的組分,如富里酸和腐殖酸,大部分具有很強的熒光反應,它的熒光光譜因污染物種類和含量不同而各異,具有與水樣一一對應的特點,就像人的指紋具有惟一性,所以被稱為污水的“熒光指紋”。
三維熒光技術是將熒光強度表示為激發波長Ex-發射波長Em2個變量的函數,即三維熒光
(EEM)光譜。EEM光譜能同時獲得熒光強度隨Ex和Em變化的關系,每一種熒光物質都有其特有的EEM信息,具有較高的選擇性。此外,EEM光譜技術還有靈敏度高,操作簡單等優點。
目前,國內外均有應用EEM光譜技術分析天然水體和污水中溶解有機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機物的種類、組成、含量等方面。而當前國內應用三維熒光法分析大型污水處理廠中污水生物處理前后溶解性有機物的變化規律的研究報道較少,特別是針對同一種進水,采用2種不同處理工藝的研究。所以,本研究采用三維熒光光譜法分析了上海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運行過程中DOM的熒光特性變化規律。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工藝與方法
1.1工藝
上海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采用改良型AO法組合工藝,在同一個生物池內平行設置)2條池渠,將70%污水引入傳統好氧活性污泥法進行處理,另外30%的污水通過A/O脫氮工藝處理,處理后的兩股出水混合進入沉淀池進行泥水分離后消毒排放。2種工藝同用一個污泥回流系統。
采集上海竹園第二污水處理廠各處理單元出水,包括:總進水、曝氣池出水、反硝化池出水、硝化池出水和二沉池混合總出水,水樣經過濾預處理后,測定各項指標。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改良型AO法組合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