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海洋養殖產業當前控制污染技術對比國外來說,相對簡單和落后。應用較多的是一些物化處理技術,如沉淀和過濾等。近年來,該技術在山東省膠東地區的溫流水養魚場應用較多,養魚面積20多萬平方米,年產各種高檔魚類1000噸以上。但沉淀和過濾等物化處理設施雖然造價和運行費用較低,但只能去除水體中的懸浮物,不能去除水體中的溶解性污染物,例如對魚類有強毒性的氮氮就不能去除。國外很多工廠化養魚場已經大量采用生化凈水手段來去除養殖水體的溶解體污染物,并取得耗水量少,養殖密度高,產量大的效果,徹底地解決養殖環境內外的污染。生化凈水技術應用較多的有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池、生物濾池等。國內在海水養殖方面有關生物凈水的應用和實臉數據較少,使工廠化養魚的推廣面臨技術上的障礙。
關鍵詞:水產養殖 廢水處理 化學處理
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相對于普通的污水處理而言,污染物種類少、含量變化小、生化過程耗氧量低;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的水質范圍、排水標準要細致、狹窄得多。下面介紹幾種水產養殖廢水處理常用的化學處理法。
(1)電化學
用電化學法去除水中溶解的亞硝酸鹽和氨氮的研究結果表明,亞硝酸鹽完全去除的時間和能耗隨著傳導率的增加而降低,輸入電流最大為2A時,耗能最少,pH相對于輸入電流和電導率來說幾乎沒有影響;在酸性條件下有利于亞硝酸鹽的去除,堿性條件有利于氨的去除,氨的去除速度低于亞硝酸鹽的去除速度。
(2)機械過濾
過濾裝置是從傳統的砂濾池不斷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原理是阻隔吸附作用。在水產養殖廢水處理中,用砂濾池能很好地去除SS,但是去除N和P效果不佳;改用斜發沸石去可以吸附一定量的氨。Palacios等[8]在砂濾床種植植物,控制滲透率和干濕循環時間,在水力負荷為3.5cm/d,去除93%總磷;在處理鮭魚養殖廢水中,其水力負荷分別為1.35、25、80~240和2000~2700cm/d,SS去除效果差異性不大。對于機械過濾裝置,美國開發的一種筒狀的過濾機,筒體四周附有濾網,筒體置于水中工作時,部分濾網浸沒在水中,廢水從開口端流入筒內,污物被留在網上,過濾過的水又回流到池中,而污物被噴頭沖到漏斗內而排出。
瑞典一種高度為3140~4725mm,直徑900~1910mm的過濾機在工作時,污水由裝置的下部經過中心管和吸附污物的砂混合在一起,由升液器上升到裝置上部,在此分離,污物清除后,經管道流入沉淀池,沙子靠錐形分解器的作用均勻降下,上升的水和下降的沙相遇,這樣,水被凈化后從另一根管道放回到魚池。日本有一種過濾機,其工作原理是水泵將池水吸上后,經噴灑管噴入過濾池,過濾池內一層小顆粒沸石和一個特制過濾器,過濾后的水流回養魚池。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4.文章末尾注明來源
(3)臭氧
臭氧的凈化原理在于它在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為2.07V,高于氯(1.36V)和二氧化氯(1.5V)。它能夠破壞和分解細胞的細胞壁(膜),迅速擴散滲入細胞內,從而殺死病原菌。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間物質羥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以分解一般氧化劑難分解的有機物。因此,用臭氧處理廢水,既能夠迅速滅除細菌、病毒和氨等有害物質,又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從而達到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的目的。有資料報道,臭氧在魚蝦養殖中應用效果顯著,Jack在1994~1995年進行13次臭氧水處理試驗,其臭氧投放量0.59mg/L,滅菌率可達99.12%;日本伊騰慎悟用臭氧處理海水研究表明,海水中99.9%各種細菌可被臭氧消滅。臭氧與生物濾池結合,出水中溶解氧含量高,回用可以提高養殖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