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溝又名氧化渠,實際上它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型。因為廢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環狀的曝氣溝渠中不斷循環流動,有人稱其為“循環曝氣池”、“無終端的曝氣系統”。
早在1920年,Haworth研制的槳板式曝氣機應用于英國Shefiidd的Tynsley污水處理廠,該處理廠被認為是現代氧化溝的先驅,但當時尚未出現“氧化溝”一詞。得到公認的第一座氧化溝污水處理廠建于1954年,它是由A.Pasveer博士設計的,在荷蘭的Voorshopcn市投入使用,服務人口為360人,從此以后才有了“氧化溝”這一專用術語。其運行方式為間歇運行,將曝氣凈化、泥水分離和污泥穩定等過程集于一體。由于Pasveer博士的貢獻,這項技術又被稱為Pasveer溝。
從本質上講,氧化溝屬于活性污泥改良法的延時曝氣法范疇。但與通常的延時曝氣法有所不同,氧化溝中污泥的SRT長,盡可能使污泥濃度在溝中保持高些,以高MISS運行。因此,那些比增殖速度小的微生物便能夠生息,特別是硝化細菌占優勢,使氧化溝中的硝化反應能顯著進行。另外,長的SRT使剩余污泥量少且已好氧穩定,可不需要污泥的消化處理。
氧化溝處理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曝氣池呈封閉式溝渠形,它使用一種帶方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一方面向混合液中充氧,另一方面向反應池中的物質傳遞水平速度,使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溝內作不停的循環流動。從反應器的觀點看,氧化溝屬于一種獨具特色的連續環式反應器(CLR)。
由于氧化溝巧妙地結合了連續式反應器和曝氣設備特定的定位布置,使氧化溝具有若干與眾不同的特性:
(1)氧化溝結合推流和完全混合的特點,有利于克服短流和提高緩沖能力;
(2)氧化溝具有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特別適用于硝化反硝化生物處理工藝;
(3)氧化溝功率密度的不均勻分配,有利于氧的傳遞、液體混合和污泥絮凝;
(4)氧化溝的整體體積功率密度低,可節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