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2.05
申請日:2023.11.03
分類號:C02F3/28(2023.01)I;C02F1/52(2023.01)I;C02F101/10(2006.01)N;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發明屬于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本發明通過配水、反應區反應、通過堰板將處理后的污水均勻收集、用于反沖污水;出水等步驟。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并易于處理,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量少,大大降低系統反沖洗強度和頻率,而且碳排放少,綠色環保。
權利要求書
1.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配水區:采用長柄濾頭保證配水的均勻;B:反應區:包括承托層、自氧反硝化層和靜水層;C:收集區:通過堰板將處理后的污水均勻收集,避免水短路;D:污水收集后進入中間水池,用于反沖污水;E:反沖洗采用汽、水聯合反沖洗;F:反沖汽水經簡單沉淀后,渣排出,濃液進入污水進水端;G:出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在步驟(A)中,所述配水區的水質標準為:COD:280~320mg/L;TN47~49mg/L;TP7~9mg/L;DO0.28~0.3mg/L;pH7~7.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在步驟(B)中,還包括:在所述自氧反硝化層投放自氧反硝化微生物,使其在自氧反硝化填料面均勻成長。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反應區的進水量0.5~0.7m3/L;停留10~16h。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在步驟(F)中,所述汽、水聯合反沖洗為:氣沖洗強度14-18L/(m2·s),水沖洗強度5-7L/(m2·s),持續時間4-8min。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氧反硝化微生物馴化方法為:1)接種城鎮污水處理廠二沉池不添加化學藥劑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含水率不大于98%,接種活性污泥量不大于生物選擇區或生物反應區的池體體積的1/3;2)接種微生物菌種,接種比例不大于活性污泥體積的3%;3)生物選擇區或生物反應區進滿水后,連續曝氣12-24h,然后沉淀,排出上清液,重復進水、曝氣、沉淀、排液的過程,持續7天,馴化過程中需連續、均勻曝氣,溶解氧控制在2-6mg/L,pH值保持在6-7;4)第八天起,連續進水,初期只按照設計的污水處理量的10-30%進水,每天少量遞增,直至達到設計的污水處理量。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本發明通過配水、反應區反應、通過堰板將處理后的污水均勻收集、用于反沖污水;出水等步驟。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并易于處理,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量少,大大降低系統反沖洗強度和頻率,而且碳排放少,綠色環保。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
本發明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低碳氮比廢水的深度脫氮工藝,包括以下步驟:A:配水區:采用長柄濾頭保證配水的均勻;B:反應區:包括承托層、自氧反硝化層和靜水層;C:收集區通過堰板將處理后的污水均勻收集,避免水短路;D:污水收集后進入中間水池,用于反沖污水;E:反沖洗采用汽、水聯合反沖洗;F:反沖汽水經簡單沉淀后,渣排出,濃液進入污水進水端;G:出水。
優選的,在步驟(A)中,所述配水區的水質標準為:COD:280~320mg/L;TN47~49mg/L;TP7~9mg/L;DO0.28~0.3mg/L;pH7~7.2。優選的,在步驟(B)中,還包括:在所述自氧反硝化層投放自氧反硝化微生物,使其在自氧反硝化填料面均勻成長。進一步優選的,反應區的進水量0.5~0.7m3/L;停留10~16h。優選的,在步驟(F)中,所述氣水聯合沖洗為:氣沖洗強度14-18L/(m2·s),水沖洗強度5-7L/(m2·s),持續時間4-8min。優選的,所述自氧反硝化微生物馴化方法為:1)接種城鎮污水處理廠二沉池不添加化學藥劑的活性污泥,活性污泥含水率不大于98%,接種活性污泥量不大于生物選擇區或生物反應區的池體體積的1/3;2)接種微生物菌種,接種比例不大于活性污泥體積的3%;3)生物選擇區或生物反應區進滿水后,連續曝氣12-24h,然后沉淀,排出上清液,重復進水、曝氣、沉淀、排液的過程,持續7天,馴化過程中需連續、均勻曝氣,溶解氧控制在2-6mg/L,pH值保持在6-7;4)第八天起,連續進水,初期只按照設計的污水處理量的10-30%進水,每天少量遞增,直至達到設計的污水處理量。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發明不需要添加碳源實現TN的去除,同時其中的產物Fe2+、Ca2+與PO43-反應沉淀去除,同步脫去除P;使得污水廠處理污水的成本降低,控制了處理污水的費用;(2)出水水質穩定,污泥產量少并易于處理,處理過程產生的污泥量少,大大降低系統反沖洗強度和頻率,而且碳排放少,綠色環保。
(發明人:林靜;張晗;孫冰;葉環勇;鐘淑歡;毛雪慧;宋湘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