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曝氣氧化塘污水處理技術源于美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在美國開始實際工程應用,并逐漸從北美地區推廣到歐洲和非洲,目前世界范圍內已建有400多個應用此技術的污水處理系統工程。
工藝流程:
污水→粗格柵→渠道破碎機→提升水泵→深塘曝氣池→沉淀池→消毒池→排放
技術說明:
城市污水經粗格柵、渠道破碎機進入深塘曝氣池厭氧層,經厭氧層處理的污水,在曝氣器空氣引射作用下,與池中好氧菌構成的活性污泥混合充氧,生長變大的活性污泥絮體,逐漸凝聚、沉淀,一部分返流,一部分沉入池底。該技術集厭氧、活性污泥、生物膜、聚凝、沉淀等生化物化過程于一身,幾乎包含了目前污水凈化所有有效的水處理方法,能夠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
技術特點:
工藝簡潔、污泥少、無異味
該技術集沉砂、曝氣、沉淀、污泥消化功能于一身,無任何其它附屬構筑物,工藝簡潔。
該技術污泥產量少,無機化程度高,較好地解決了目前各種傳統污水處理工藝最棘手的剩余污泥處置問題,避免了二次污染。污泥被無機化、穩定化,一般可20~30年清理一次。
該技術采用破碎技術進行預處理,經破碎機破碎后的大塊雜物連同泥砂、污水一起進入到曝氣池底部厭氧污泥層,消除了污水預處理單元產生的臭味。
建設投資低、運營費用少
該技術可利用廢棄坑塘或不規則用地,節約耕地。設備數量少,且大部分可在國內直接采購,本工藝比傳統工藝一般可節省建設投資20-30%。
該技術操作簡單、管理人員少、無藥劑消耗、無污泥處置,與同等規模的污水處理廠相比,可節省50%以上的運行成本。
出水水質好,運行穩定
該技術出水穩定,可用于農作物、蔬菜及園林植物的灌溉,可作為工業及城市回用水,可用來補充地下水。本工藝運行靈活,污水處理能力可大范圍調控,適于中小城市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益
該技術曝氣池蓄水量大,可改變區域小氣候,涵養地下水源,便于污水自然再生和再利用。依托由曝氣池優質出水形成的水面可建一個有良好水景的高檔生態居住小區,并成為新的景觀或綠化帶,帶動周邊地價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