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0.13
申請日:2023.07.26
分類號:C02F9/00(2023.01)I;C01B25/37(2006.01)I;C02F1/28(2023.01)N;C02F1/66(2023.01)N;C02F1/04(2023.01)N;C02F103/36(2006.01)N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屬于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包括如下步驟:將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攪拌加熱,繼續攪拌,降溫,加入粉末狀活性炭,靜置1-3h,過濾,得一級母液;將一級母液加熱升溫并調節pH至9-10,加熱進行蒸餾,收集的餾出液靜置分層,收集上層有機相,即得三乙胺;下層水相待下一步處理;將下層水相降溫,調節pH至13-14,加入Zn(OH)2粉末,攪拌,過濾,得磷酸鋅和二級母液;將磷酸鋅水洗后的洗滌液和二級母液與下一批下層水相混合回收磷酸根離子。本發明可有效回收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中磷和三乙胺,有效降低COD值。
權利要求書
1.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步驟1:脫除有機雜質:將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以200-300r/min的攪拌速度攪拌加熱至60-80℃,繼續攪拌30min,降溫至35-40℃,加入粒徑為55-60μm的粉末狀活性炭,靜置1-3h,過濾,得一級母液;步驟2:回收三乙胺:將一級母液加熱升溫至40-50℃并用0.1mol/L的NaOH調節pH至9-10,加熱至88-90℃進行蒸餾,收集的餾出液靜置分層,收集上層有機相,即得三乙胺;下層水相待下一步處理;步驟3:回收磷酸根離子:將下層水相降溫至25-35℃,用0.1mol/L的NaOH調節pH至13-14,加入粒徑為5-40μm的Zn(OH)2粉末,以200-300r/min的攪拌速度攪拌30min,過濾,得磷酸鋅和二級母液;步驟4:將步驟3磷酸鋅水洗后的洗滌液和二級母液繼續重復步驟3工序與下一批下層水相混合回收磷酸根離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與粉末狀活性炭的用量比為1L:15-20mg。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蒸餾至餾出液不再分層即停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層水相與Zn(OH)2粉末的用量比為1L:236-240g。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以解決以下技術問題:如何有效降低廢水的COD及磷含量,同時有效回收三乙胺和磷,不造成環境污染。
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的處理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脫除有機雜質:將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以200-300r/min的攪拌速度攪拌加熱至60-80℃,繼續攪拌30min,降溫至35-40℃,加入粒徑為55-60μm的粉末狀活性炭,靜置1-3h,過濾,得一級母液;通過粉末狀活性炭吸附去除廢水中有機雜質,再通過過濾將吸附有機雜質的粉末狀活性炭(濾渣)去除;
步驟2:回收三乙胺:將一級母液加熱升溫至40-50℃并用0.1mol/L的NaOH調節pH至9-10,加熱至88-90℃進行蒸餾,收集的餾出液靜置分層,收集上層有機相,即得三乙胺;下層水相待下一步處理;
步驟3:回收磷酸根離子:將下層水相降溫至25-35℃,用0.1mol/L的NaOH調節pH至13-14,加入粒徑為5-40μm的Zn(OH)2粉末,以200-300r/min的攪拌速度攪拌30min,過濾,得磷酸鋅ZN3(PO43+)2和二級母液;
步驟4:將步驟3磷酸鋅水洗后的洗滌液和二級母液繼續重復步驟3工序與下一批下層水相混合回收磷酸根離子。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方案,所述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與粉末狀活性炭的用量比為1L:15-20mg。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方案,所述蒸餾至餾出液不再分層即停止。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方案,所述下層水相與Zn(OH)2粉末的用量比為1L:236-240g。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可有效回收4,6-二氯嘧啶生產廢水中磷和三乙胺,有效降低了COD值,主要原理如下:
本發明工藝首先通過活性炭吸附去除廢水中有機雜質,當廢水中的有機雜質去除后,再通過調整合適的pH和溫度,依次采用蒸餾、靜置分層的方法回收三乙胺,蒸餾至餾出液不再分層即停止,可以有效回收廢液中三乙胺;再對靜置分層的下層水相調整合適的pH和溫度,使廢液中磷酸根離子以PO43+形式存在,再加入過量Zn(OH)2粉末,Zn(OH)2與PO43+反應生成磷酸鋅ZN3(PO43+)2,是一種重要的無機鹽,可作酚醛、環氧、醇酸等涂料的基料,制顏料、氯化橡膠和有機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劑,作化學試劑,醫藥上用作防腐劑、收斂劑和牙齒黏固粉等。
(發明人:孫濤濤;韋玉川;吳金炳;吳文娟)